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寻觅散落在荒野僻壤的珍宝
浙江文物普查工作频传佳音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本版图片由省文物局提供

  目前,我省文物普查正进入最关键的野外实地调查阶段。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以来,浙江各地已发现了大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物:海宁市九虎庙遗址、缙云县壶镇工业园区恐龙化石、德清县战国时期越国“官窑”、杭州南宋御街遗址、嵊州谷来镇中学内的清代“北山书院碑记”、宁波大量的古墓……
  是文物普查员冒着高温酷暑,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用智慧和辛劳发现了这些蒙尘的遗珠。让我们跟随普查员的脚步,去探摸那些散落在人间的珍宝。

  珍宝重见天日
  据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吴志强介绍,这一阶段的文物普查新发现了不少之前没有任何记载的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今年4月,宁波市高新区管委会社管局文教科在梅墟街道上王村龙山北麓发现3座被盗扰的古墓。宁波市考古所获悉这一信息后,立即组织专家赴现场查看,并决定对这些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清理出3座东晋时期纪年墓葬和一座东汉时期墓葬,出土数件瓷器。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许超介绍,一、二、三号墓分别有“晋太元廿一年”、“永和十一年”和“太元十四年”的铭文砖出土,由此可知这3座墓葬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加上前段时间在距上王村不远的鄞州区东吴少白、北仑姚墅岙先后发现有西晋、东吴时期的墓葬,这些都为宁波地区六朝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许超说。
  目前,这些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
  今年6月,泰顺县文物普查队也传来佳音,普查队员在泰顺县三魁镇上武洋村新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典型民居建筑,当地人称其为“柴坪大厝”,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该民居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两千两百平方米,由两门楼、天井、前厅、正厅、左右四厢房构成三进格局。柴坪大厝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建筑宽敞、雕刻精美、做工考究,在泰顺民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7月份,磐安县文物普查队在磐安冷水镇普查时,发现了一座蹬步桥,始建于明代,部分构件在民国时获得重修。该蹬步桥北南走向,横跨于好溪,由80块条石组成。桥总长49米,宽1.4米,共有19个桥墩支撑,每个桥墩及每两个桥墩之间的桥面都为2块大致相仿的条石,每块条石厚约20厘米。这是磐安县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第一座蹬步桥,极具有代表性。

  寻找恐龙化石
  记者对各地的几位文物普查员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断被普查员的精神所感动。
  王琼瑛是缙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缙云县文物普查队队长。谈到普查队在缙云发现的恐龙化石时,王琼瑛的语气难掩激动。
  6月3日那天,天气转晴,气温一下子升到29度,显得特别闷热。中午,博物馆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该县壶镇工业园区工地有恐龙化石出现。王琼瑛立即与其他文物普查员赶赴壶镇工业园区工地。队员们冒着烈日、汗流浃背地一边找工地施工人员了解情况,一边在现场分头寻找。结果,找了大半天仍一无所获。
  到了傍晚时分,普查员和壶镇镇政府取得联系,镇里派了一名干部来帮忙,但还是毫无结果。到了晚上7点半左右,一位普查员又得到信息,说恐龙化石碎片已经被工地附近的村民捡走。因为时间已晚,劳累了一天的队员都在吃饭,王琼瑛觉得这时候再派队员出去有点于心不忍。这时,一位还在吃晚饭的普查员主动提出要到工地现场。王琼瑛说:“有这样热爱文物工作的普查员,真是我这个普查队长的福气啊!”
  晚上8点整,王琼瑛与3名文物普查员再次从县城出发驱车赶到工地。晚上9点左右,他们顺着新线索,终于找到了捡到恐龙化石碎片的村民,并在该村民的指引下,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到小山坡上寻找。半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埋藏恐龙化石的地点—— 一个土名叫树叶山的山脊。当时,工业园区内正在施工,普查员们找到的恐龙化石表皮已被挖土机破坏。于是,王琼瑛立即向当地政府及县文广新局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同时要求镇政府立即安排警力在现场进行守护。
  仅仅15分钟,壶镇镇政府便派了3位民警来到现场值班守护,并立即在周围拉起了警戒线。当王琼瑛他们回到县城时,时间已是晚上10点半了。

  番薯干当午饭
  采访中,衢州市衢江区文物普查队的雷文伟特意向记者介绍了一位年逾古稀的文物普查志愿者——黄根发。
  据雷文伟介绍,黄根发是衢州市衢江区大洲人,今年75岁,是原大洲区农技站退休老干部。黄老有两大业余爱好,一是中医,二是民间文学。今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一开始,他就主动到镇里请缨,要当一名文物普查志愿者。为了掌握普查业务知识和技能,胜任普查工作,他自己花钱复印了一大本文物普查相关资料,还买来工具包、指南针、绘图板等田野调查必备工具。
  今年3月,黄老带着与他一起采药的徒弟黄振猛,组成了二人文物普查志愿小组,身背“考古包”,以番薯干当午饭,忙碌于山间小径探摸文物“家底”。几个月来,他俩的足迹遍布了全镇大部分行政村,白天进行“地毯式”调查登记,晚上还对白天没有找到的登记对象进行夜访,同时对调查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与区普查队进行探讨,以确保摸底调查登记工作质量。
  从参加文物摸底调查工作开始到现在,黄根发没有双休日,也忘记了节假日。目前他已完成后祝、荒圩埂、东阳、济源等十多个村的野外调查摸底工作,已发现古墓葬五十余处(宋代古墓葬群一个),古建筑、古井、石刻二十余处。